书香门第【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作者:张宏杰 ========================== 序一 张宏杰的历史作品为什么好看 张越 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因一个做纪录片的朋友的推荐,说写得特别好。一开始我还犯嘀咕,因为我怕又遇到那种“扒粪坑”式的,专写阴谋、权术、情色的所谓“史书”,结果翻开这本书,整个阅读过程特别愉快。于是我开始向周围的人推荐,当推荐给白岩松时,小白说他已经买了好几本送人了。看来没有宣传炒作,好书也能不胫而走。确实,《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的许多章节令我印象特别深,比如写封建主流文化的朱元璋、暴民文化的张献忠、清官文化的海瑞…… 以前,我看过的中国人写的历史书大多可分为两类。一是所谓“严肃的”,相当学术化,无个性、无情感、无生命力,揪住一个小题目、小角度、小分歧不放,自己跟自己掉书袋、绕脖子,与读者没太大关系;一是所谓“通俗的”,相当“野狐禅”,特爱讲政治阴谋、宫廷秽闻,成全中国人民崇尚“厚黑”的阴暗心理。极少数历史书属于第三类,既有学术研究又有不腐朽的价值观支撑,还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和有个性的表达。张宏杰的书就属于这一类,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到《坐天下》,于我们有趣、有益、有关。 第一,有趣。我原本是非常不爱看历史书的,不喜欢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历史书无趣,当然它可能有它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希望它是有趣的。我看过一份语言学的研究报告,将某学术杂志上刊登的七八篇完全不同门类的论文的第一自然段列出来,我一看吓一跳,完全像一个人写的,毫无个性。而且我们往往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如果你使用个性化的语言,使用有情感的语言,大家就会觉得你写得非常的“野”,上不了台盘。慢慢地,大家都用一种很刻板的语言来写历史,写得就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让人觉得无趣。我对张宏杰的书有兴趣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是有趣的。张宏杰做到了自己说的那点:历史根本无须戏说,也可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他不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所以没有完全被学术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才有了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方式。 第二,有益。我不喜欢看中国很多历史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益处。如果说无趣,其实很多文章是有趣的,包括很多电视剧、电影,你不能说它无趣,但是,它无益,这是特别糟糕的一件事。我觉得很多作品的价值观特别不好。 我们中国历史的写作,尤其是在老百姓间流传的这部分作品,从中我们看到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就会干两种事:一是上床搞女人,二是下床搞政治;男的都想当皇帝,女人都想嫁给皇帝;男人活着为了争权,女人活着为了争宠。我看了以后,觉得这样的祖宗特别不争气,我特别不喜欢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呢?后来我慢慢地长大了,弄明白了一件事:不一定是我们的祖宗不争气,而是我们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解读他们了,或者说是用我们的心去度古人的腹,而事实未必是这样。我们的祖宗未必活得像我们一样单调。 我们经常说,要向国外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我们能给别人看什么呢?给外国人看什么,看大片?你以为人家那么爱看丝绸,爱看在屋顶上打架啊?现在中国的电影大片里不是权力崇拜,就是金钱崇拜、暴力崇拜,没有独特而又有益的价值观输出。而我觉得张宏杰的书不错的地方,就是因为它的价值观是健康的。 第三,有关。我们的文化不太关心灵魂,只关心现世规矩。现在有人提倡国学,提倡读孔子。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话,就把彼岸踢出中国人的视野了。后世子孙沿着这条路不断地实用化、庸俗化。这样的文化传统,连灵魂都不管,又怎么能温暖人心?这种文化看不见真的自己,也看不见周围的活人,只看得见权力、势力。不关人心的创作,最后会变成离人比较远的东西。而张宏杰的书我觉得“有关”,它的有关不是非要借古讽今什么的,而是有对人性的关照。它既关照了古人,也关照了我们;既关照了皇帝,也关照了普通百姓。因为人就是人,都是一样的,人性就是那样的,它关照了我们,我们就觉得有关,就觉得它好读。 这就是我看张宏杰作品的几点感受:有趣、有益、有关。 序二 四百零八位皇帝的九种命运 M.JZFC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