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32节


    新的粮食作物,新的种子,新的丰收,即将在大明出现。

    当农作物丰收达到一定程度时,商业将会迎来更大发展,最重要的是,百姓与民间抗天灾的能力将空前加强,饿殍满地的时代虽未必绝灭,但一定可以大大减少,人口也将迎来增长高峰。

    郑和水师归,拉开的将是大明新时代!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撕心裂肺的缠足

    朱允炆原本想自山东北上,至北平视察新都营造,但郑和回归的消息改变了计划,只好安排返京事宜。

    但唐赛儿毕竟刚认亲,直接让他们一家人分开实在不近人情,所以就一起搬家吧。唐继本夫妇没有反对,也反对不了,家里的那点地租给街坊,跟着唐赛儿一起出发前往京师。

    汤不平看着上了船的唐赛儿一家人,很有些担忧,无论如何说,唐赛儿毕竟都是白莲教的小佛母,从小就被灌输了一套弥勒救世思想,这要带入宫里,岂不是要闯出大祸?

    对于这点问题,朱允炆很是简单地处理了,决定将唐赛儿交给安全二局抚养,需要入宫听讲的时候,由丛佩儿、楚芸等人送入宫。霍邻、庞焕就作唐赛儿的老师吧,必须重塑唐赛儿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观念不改,这个家伙就是个祸害。

    都说本性难移,可也要看年龄段。

    被弥勒弥勒念叨多年,唐赛儿并没有成为弥勒之下的忠诚信徒与愚昧傻子,她有自己的灵性,自己的想法和简单的判断标准。

    返京!

    朱允炆知道郑和水师最快也得一个半月的时间抵达京师,只是担心太子朱文奎做不好应对事宜,冷落了这些归家的英雄,便没有耽搁,一路南下,直至抵达扬州府邵伯镇的时候,京师里的消息不断传入,这才上岸休息。

    太子虽然只有十三岁,却已经有了基本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说来也奇怪,后世孩子早熟,多说的是身体发育,古代孩子早熟,往往说的是心智。比如历史上的嘉靖道长,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大战群臣了。

    朱允炆对朱文奎命令礼部设新礼仪的事很是满意,特意写了一封文书嘉奖,并通报礼部,再一次提出要办超规格礼仪,同时要求礼仪符合水师将士,即要隆重、盛大,又不得拖沓、繁琐、漫长。若不做要求,礼部很可能把迎接礼仪直接弄成三四个时辰,大家伙都在风里等着吧……

    接近京师,郑和船队的消息也开始多起来。虽然还没有郑和的文书递送京师,但南洋水师、南海水师接应人员已经送来了消息。

    黄淮没有看到文书,不知道郑和水师的状况,但看着朱允炆沉重的心情也能猜测得出,郑和水师的损失恐怕很大。

    朱允炆并没有说什么,而是选择在邵伯镇暂留两日。

    邵伯镇,因运河而生。

    大马头,是京杭大运河中重要的码头之一,甚至还有着运河第一渡、水上城坊的美名。

    运河兴旺,邵伯繁荣。

    朱允炆看着船来船往,熙熙攘攘的码头,无数人为了生活与日子在奋尽全力的打拼。有活干,有饭吃,有衣服穿,有书读,对于古代王朝而言,已经算得上是好日子了。

    一行人没有走入繁华,而是寻着外围,深入至乡野之间走访。

    朱允炆正在与一位七十余岁的王姓耆老说话,就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哭喊着跑了过来,身后还有一个上了五六十岁的老妇人追喊着。

    王耆老顿时笑了起来,说:“这孙丫头又想跑,可惜啊,跑不掉喽,这次孙老妪是铁了心了,今儿一大早就买了两只大公鸡,每只都有八斤重啊。”

    朱允炆皱着眉头,看着女童摔倒,被追上来的妇人一把提起来,还骂骂咧咧地打了女童一顿,看了一眼王耆老与朱允炆等人,话也不说,扭头就回。

    “这是怎么回事?”

    朱允炆询问。

    王耆老摸着白胡须,笑着说:“裹小脚,嫁秀才,白面馒头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糟糠饽饽就辣子(此处辣子指的是茱萸,而非辣椒)。孙丫头五岁了,也该裹脚了,再晚下去,三寸金莲是别想喽。”

    “裹脚?!”朱允炆脸色一变,站了起来,看向老妪与女童的背影说:“走,去看看!”

    裹脚!

    这是恶俗,是折磨无数m.JzFCBJ.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