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正乾坤!” 众文官员听闻之后,脸色都有些难看。 考课,也被称之为考绩、考功、考核、考校等。 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考课。 《尚书·舜典》记载:“三载考核,三考黜陟幽明”,并明确了考核的处理方式为“黜退其幽者,升迸其明者”。 在这个时期,考核制度尚不完善,但其“三载考核”的方式,却被后世所用。 考核制度初步形成,是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两种: 其一,诸侯王朝觐。 简单来说,就是诸侯王从自己家里,坐上马车,前往京城述职。 其二,天子巡狩。 这就不需要麻烦诸侯王四处奔波了,天子五年出京一次,驾着马车,打个猎,旅个游,邂逅个美女,到了某个诸侯王地界,看看土地开垦了多少,是不是养老尊贤了,然后决定你是继续当诸侯,还是把你废掉。 战国时期,商鞅、李斯、吴起等变法,为了区别军功、更好治理国家,文官、武官制度逐渐建立。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包含了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 秦朝文官考核,仍以“上计”为准。 汉朝不仅采取“上计”,还引入了“刺察”,即刺史到地方巡查。 唐代考核逐渐完善,在京城设置了考功郎,专门负责京官考核,于地方设置考功外郎,考核地方官。 宋代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考核,考课院负责州县官的考核,一年一次小考,三年一次大考。在此时,明确了“四善”标准,即“德义有闻、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清谨明著”。 到了元代,虽然也有考核制度,也设置有廉访使负责外出考察,但对于整个元帝国而言,始终都维持着“重武轻文”的状态。 文官考核? 那是什么玩意,没几个人懂,也没几个人去抓。 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时,便认为缺乏考核,贪官污吏横行,是元朝灭亡的一大因素。 为了避免大明重蹈覆辙,朱元璋在建国第一年,便设置了文官考核制度,第二年,要求地方文官三年期满时,要到吏部来接受考核。 之后朱元璋一次次完善考核制度。 朱元璋的文官考核内容只要两样: 考满,考察。 考满分三六九,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 你现在当了三年县官,可以到京城考满,接待你的不是吏部的官员,便是都察院的官员。 如果你平时爱民如子,兢兢业业,表现不错,评语则会写“称职”。 恭喜知县大人,不,应该是知州大人,或者是主事大人,总而言之,你要升迁了。 如果你平时整天坐在衙门里,有人上门打官司,你就站岗,没人找你,你就睡觉,有能力却很懒,评语会写“平常”。 那也要恭喜知县大人,领取回任职地车票一张,回去再干三年知县吧。 如果你平时鱼肉百姓,贪污受贿,吃拿卡要,评语会写“不称职。” 那你完了,降黜之外,还可能附送南监三年游。 考察,则包含了京察、外察。 m.jzfC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