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点了点头,说道:“朕只是不明白,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明理是非,为什么知道一条鞭法是对的,是好的,他们还要反对。为什么对国家有利,对国民有利的事,他们还要横插一杠,这些人,为官,是为谁当官的!” “自然是为了皇上。”马恩慧轻声说道。 朱允炆微微皱眉。 马恩慧见状,连忙说道:“臣妾可说错了?” “不,你没有错,错的是朕。” 朱允炆摇了摇头,凝重地说道:“你点醒了朕,他们是为朕做官的,可朕要的是,他们为民做官,为大明做官!以揣摩圣意,政治投机为立场,不如以利国利民为立场!这些人,走错了路。说到底,我们大明的教育出了问题。” 第三十七章 棉花,纱布,中央钱庄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继承了孔孟的观点,并以“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三纲五常。 这套理论的生命力很强,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逐渐成为了汉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成为了文人墨客的精神所在。 无论是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还是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亦或是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都体现着这些思想。 忠君、尊君、侍君,是传统读书人的思想内核! 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朱允炆是接受这种思想的,可没想到,这种思想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副作用,那便是,这些官员在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时候,第一思维不是考虑这件事对不对,好不好,而是这件事,皇上怎么认为的。 皇上认为不好,他们反对,那是尽忠。 皇上认为好的,他们反对,那也是尽忠。 唯“尽忠”耳。 一些人捧着四书五经,读了几十年,熬成了近视眼,张口闭口便是尽忠事君,可说到具体方法,又是一无是处。 思想僵化,不懂得变通的官员,或许没什么坏处,但肯定也没什么好处。 给他一府一县,十年之后再看,哎,还是那个样子,原地踏步的让人心酸。 这也是朱允炆很想留下道衍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个家伙虽然很坏,但却很有眼光,懂得变通,开创性思维很活跃,又是一个善于绝境破局的人才,留给朱棣,实在是浪费了。 “这是什么?” 朱允炆看着马恩慧拿起针线,正在缝制冬衣,不由问道。 马恩慧笑道:“冬日渐冷,臣妾打算给皇上做一件长袄。” 朱允炆走了过去,看着长袄里面白花花的棉花,陡然愣住了,不由问道:“这不是棉花吗?” 马恩慧笑盈盈道:“皇上执掌天下,竟还见过棉花?” 朱允炆掏出了一点棉花,仔细看着,脸上浮现出了喜色,对马恩慧说道:“你不是在为文工团吃饭的事发愁吗?现在,朕有主意了。” 马恩慧一把将朱允炆手中的棉花拿了回去,白了一眼说道:“拿走了,就不暖和了。什么主意?做冬衣吗?若是北疆士卒缺少冬衣,臣妾可以调动内宫,连夜缝制。” “士卒的冬衣早已安排妥当。朕说的是一笔大买卖,不过,这件事需要找个代理人才行。” 朱允炆兴奋起来。 “代理人?”马恩慧疑惑地看着朱允炆,问道:“何为代理人?” 朱允炆哈哈笑道:“便是找个人办事,辽王虽封松江府,但一直没有就藩,朕看,这件事便交给他来办吧。” 马恩慧看着高兴的朱允炆,便放下m.jZFC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