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迁都,不过是从南迁到北,顶多气候不适应,水土不服。他是跨越了几百年,年代不服!他都能适应了,这些明朝土着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再者说,永乐帝迁都也是为边防考虑,天子守国门,就是从永乐朝始。 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仍是明朝最大的隐患,不打造一个坚固的边防,任由旁人到自己家来连吃带拿,临走还要放把火? 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退一步海阔天空纯属胡扯,敢这么干的都是历史罪人! 朝中文武应该能明白天子的用意,在家国问题上也会做出正确选择,但为反对而反对的人也不是没有。 孟十二郎捏捏额角,难怪出发前大和尚告诉他,近段时间朝中不会有人找他麻烦。以目前的情况,一个锦衣卫北镇抚司,一个迁都计划,足够朝中官员头疼了,再加上皇太子的问题,再对他咬牙切齿,也没空来找他麻烦。 永乐大帝果真是名不虚传好,不只铁腕,简直是钢腕,合金钢! 对他的决定不满,反对,提意见? 随你。 奏疏送上来,心情好时扫两眼,心情不好直接扔到一边落灰。 就算有人血溅奉天殿,朱棣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没死成的由锦衣卫拖下去进行思想教育,幡然悔悟可以再用,执迷不悟直接补一刀。 锦衣卫北镇抚司犹如一堵布满钢钉的围墙,立在百官面前,足以让人不寒而栗。 何况,皇帝下令要收拾某人,不用下死力就能查出一连串的问题。 谋反一类的大罪用不上,仅是贪污受贿一条,就能将朝中一多半的官员拉下马。 冰炭,火耗,各种孝敬。 条目列出来,能把永乐帝气笑了。 难怪老爹不扒皮不解气,他见了,也照样想杀人。 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朱棣明白。但混成这样,一点能见度没有,堪比泄洪时的黄河,未免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这样的浑水,蹦进去再跳出来,还能保持干净的,大明二百七十多年国祚,两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从设立锦衣卫到议立皇太子,从迁都到朝臣的贪腐问题。 不绷紧神经,做事谨慎再谨慎,绝对当不好永乐朝的官。不比洪武朝的腥风血雨,刀子架在脖子上的时候也注定不会少。 孟清和远离京师,想获取朝堂的消息,只能通过朝廷的邸报和道衍的书信。 大和尚字写得极好,文采也相当不错,言及朝堂内容多是点到即止,背后的意思需要孟清和自己去想。 整封书信,涉及到朝政的只有寥寥几句,余下内容五花八门,关心徒弟的学业,教导徒弟离开师傅也不能放下佛学,认真读书,努力学习,不忘事务,做事谨慎,忠于今上,才能做好官,办好事。 不过界,不妄言,不会被任何人找出问题。送到皇帝面前,肯定又会为大和尚和自己刷新不少好感度。 道衍又给孟清和上了一课。 道衍在信中的提点,孟清和一一记下,体会和心得不便于告诉道衍,和同行的朱高燧也没多少共同语言,只能写成书信,放在匣子里,集成一定分量之后,派人送给镇守北平的沈瑄。 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收到用木匣盛装的厚厚一叠书信,沈瑄表情有瞬间的变化,快得来不及让人捕捉。 送信的亲卫在堂下等了半晌,没等来沈侯爷的M.JzFC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