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建材市场时,必须了解房地产重心及消费群体的变迁。而容城这个小县城,因为东山下步行街的建设,已经让许多其他街区的人们,也做起了财富梦。 如果把时间提前到三十年前,老容城人知道,最富有的群体,并不是容钢这个巨无霸的存在,另一个闪亮的星,其实在它不远处,那一个叫八一钢厂的工人身上。 容钢是省属企业,在八十年代,执行着大量的官方计划,材料价格是规定的,出厂价格也是规定了的。也就是说,它的利润是相对固定的,工人的工资及福利,也相对稳定。但是,不存在暴富的可能性。 但八一钢厂不同,它是县属企业,它除了满足容城县本地的用钢需求以外,还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这种自由市场的价格,可是随行就市的。 刚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社会对钢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以葛老校长修的容城一中来说,以前,容城一中,只是砖混结构,也就是红砖红瓦,需要的钢材是很少,因为钢材太稀缺。而在修新一中时,改为框架结构,需要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对钢材的需求量大增。 像这种财政出钱的工程,既然是县财政出钱,当然得用县属企业的钢材,八一钢厂用出厂价,也就是规定价格划拨给学校。 但是,大量的钢材,主要是流向自由市场的。这样,八一钢厂的效益与利润,就有了比容钢更大的操作空间。当时,八一钢厂因为这个差价造成的利润,比容钢大得多。 他是小厂,没有汽水或者学校这种福利,他们福利的体现方式很直接:发钱。效益好的那几年,一个高炉工人的福利资金多到什么程度?他们有时一个月拿到手的钱,是当时葛校长的两三倍还要多。 那时,八一钢厂的小伙子们,是街上最靓的仔。嫁到八一钢厂的村花们,几乎成了全村人的希望。 当时,八一钢厂职工集中居住的街区,也成了最繁华的街道,当时的电影院是最好的,大量的录相厅,发廊,电子游戏厅,也聚焦在那附近,当然,还少不了最原始的歌厅,当时有一个日本名字:卡拉ok,很洋气的样子。那条街,曾经是容城的小香港。 如果说容钢的老大地位,体现在汽水管够的豪横。当时八一钢厂的工人们,最厉害的标配是腰间的bb机,一个普通工人,都学着录相上香港片子里面人的口吻说话:洒洒水啦。那条街上摆着的路边唱歌的摊子上,也以最时兴的广东歌曲为主,当然,发音肯定有浓重的容城气息。 容钢的工人当老大时间久了,就很有些不服。哼,这帮子小厂的,得瑟个啥?容钢子弟们,以貌似标准的武汉话表明自己的身份,很有历史感。 但八一钢厂却衰落得很快,其实是关于财富的平衡。 当一个本地的厂子效益太好时,人们就会打它的主意。能干的厂长换了,是领导的心腹,毕竟县属企业是县领导的钱包,用自己的人,用起来方便。 一般人不太理解,作为县领导,有县财政这个大仓库,用钱还不方便吗?这是说的用钱,是指因公的用钱,不是说贪污还是个人用,那是违法,一般人不会那么明目张胆。 但是,领导毕竟要体现自己的能力,得用钱说话。比如,他想修个路架个桥的,临时起意,手里没钱。找财政,财政毕竟是有程序的,比如要经过人大的预决算,要经过审计部门的监督,不太方便。怎么办?找钢厂啊,钢厂的利润好,拿来用就是。 上行下效,大领导安排心腹当厂长。那小领导就安排亲戚当职工。这些职工进了厂,都是爷,车间主任是管不了了,就是厂领导谈话,也爱搭不理,人家背后有大树,你动不得的。 管理混乱,人人揩油,没几年,就整垮了。 整个厂子从巅峰到破产,如同慢刀子割肉,一步步坠落,拖延了七八年,直到成为废墟。好在,当时厂子修宿舍和门店时,都是占的最好的街区,虽然房子破,但仍然有商业价值。一些商场的租金,用来给一部分老职工购买社保,让他们保留那少得可怜的退休金。而绝大部分人,都在社会上讨吃的了。 把日子越过越坏是最不能忍受的,哪怕有饭吃,也不舒服。有不服气的小子们,最早也是在江湖上混过的,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已经没有他们的踪迹了。 M.jZFc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