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虽晓得接王宁氏的事情,多半同祖父今日西山寺之行相干系,可也想不到承继上去。 带着几分纳罕,王珍带了两个管事,套了马车去外九房接人。 王家族人多聚居在城北,宗房大宅与祠堂在正北,西北是内房所在,东北则是外房与姻亲聚居。 与西北一水三进、四进的大宅不同,位于州城东北角这三条巷弄的这些宅院则要小的多,多是杂院与一进院,二进院都鲜少。 外九房的院子,就在东巷倒数第二家,是一破二的院子。 所谓一破二,就是在一进院的地方,隔出来小两进来。前院南房,中间修了垂花门,里院是三合房,只有正房,东西厢,南边是垂花门这道墙。 只有书香人家,讲究内外分明,才会这样修院子。毕竟十丈进深的院子,除去南北房、左右厢,中间的空地本就不多,这样一隔二,布局便更局促。 开门的是个老仆,听说是宗房大少爷来了,仔细看了王珍几眼,方口称“怠慢”,转身通禀去了。 少一时,老仆再次开门,甚至恭敬地将王珍迎进去,却没有往二门引,而是直接引到倒座厅房看茶。 王珍是来过外九房的,一次是十年前王宁氏得朝廷旌表时,一次是前年王大郎病故。 对于这两间小小的九尺开间、丈半进深的小厅,王珍并不算陌生。四下打量一圈,还是那几把旧椅旧几,墙上的字画越发黄的厉害,墙壁与窗棂都乌突突的,破旧的厉害。 不过椅上几案擦拭的干干净净,已经褪色的窗纱也不带半点浮尘,可见主人家是爱洁的。 等了约半盏茶的功夫,门外响起脚步声。 王珍站起身来,就见王宁氏带着一个老嬷嬷走了进来。 “孙儿见过叔祖母。”王珍躬身执礼道。 王宁氏六十来岁,花白头发,身上穿着青色细布滚边褙子,看着还算硬朗。 她点头回礼,抬起胳膊虚扶一把,而后与王珍两个重新主宾落座。 眼见外头天色渐暗,王珍便也不耽搁功夫,直接禀明来意,道:“侄孙冒昧打扰,是因家祖父吩咐,有事情寻叔祖母商议,打发了侄孙跟车来接叔祖母。” 听说是族长有事寻自己商量,并且已经派了车过来,王宁氏略作沉思,吩咐那老嬷嬷道:“你留在家里陪大姐儿,我随大郎过来。” 那老嬷嬷应了,却没有立时就走,而是扶着王宁氏出来,上了马车,才转身回去。 马车上的王宁氏,并不如表现出来的那么平静。族长请她过去说话,又是这样匆忙立等,实在是过于急促。 外九房已经断嗣,唯一能称得上大事的就是嗣子之议。可外九房全部家产不过是一处旧宅,十几亩地。因孙女m.JZfc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