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西街有个丝绸商人,货仓里失火,将货物都烧了。外头纷纷催债,那商人急得要上吊,这时贵客出现,就是曾住过普济堂的一个老头。 只因这商人心善,每年都往普济堂捐银捐米…… 传言五花八门,内容却只有一个,“善有善报”。求寿也好,求财也好,只有做了善事,皆有可能。 于是,普济堂中,米面粮油,就有了来处。不仅供养普济堂,连育婴堂那边的花费也出来了。 不用说,这些传言,真真假假,就是总督府这边放出的迷雾。 不是总督府拿不出这个银钱,而是不能成定例。曹颙在还好说,曹颙走了的话,又是什么情景却不好说。 官宦人家,则受总督府影响颇深。谁都晓得,总督府太夫人礼佛,最是虔诚,逢年过节都要往普济堂、育婴堂两处舍银子。 寻常百姓,则以“善有善报”,鼓动人心,双管齐下,使得普济堂可以由地方上自给自足。 没想到,这“善心”像是能感染一般。除了普济堂,终于也有人想起育婴堂。于是,求寿、求财,变成了“求子”,使得不少闺中贵妇,使人往育婴堂送银子。 清苑城里,风气一变。 大家见面,不再显摆谁又得了什么古董字画,收了什么如花美人,而是谁做的善事多。 能有这样的成果,曹颙这个总督,也颇为自得。 只是他是总督,不能将眼光放在一城之地,除了发展工商业,繁荣地方经济,为国库增加赋税,他还想为普通百姓做点什么。 于是,雍正四年,曹颙给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就是修路。 修路,现下派到各州县。 从京城到清苑的路,从清苑到沧州的路,从清苑到洛阳的路。 道路畅通后,由交通相干系的产业,还能发挥发挥,货运、客运、通邮…… 曹颙一边掐手指头,算着自己回京的日期;一边干劲十足,想要在直隶留下点政绩。 不管这些外人眼中的“奇思妙想”成不能实现,只要露出来,就算给旁人做个示范。 对于曹颙的作为,蒋坚与宋厚都表示支持,前者是因为心善,觉得曹颙爱惜百姓,大好;后者则觉得机会到了。 曹颙而立之年,就已经为天下首督,回到京中,再做堂官,已经是贬职。 皇上不可能让曹颙在直隶久留,与其让皇上闹心,不知该将曹颙放在什么地方,还不若让他挑出些错来,训斥一番再调回京里。 不只曹颙开始为回京做准备,连初瑜也有些坐不住。 孩子们大了,也将到说亲的时候,清苑这边,哪里有合适的人家…… m.jzFcbj.COm